近年來自由潛水在台灣非常盛行,潛店與教練的數量達到新的高峰,自潛意外也慢慢的出現在新聞之中,今天用一個正在執業的教練的角度來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,自由潛水危險嗎?
什麼是自由潛水
潛水,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潛到水裡而已,現今則因為下潛方式根本上的不同,區分為「自由潛水」以及「水肺潛水」兩種。
「水肺潛水」的英文是Scuba-diving,全名是Self-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,直接翻譯的話會是「自主水下呼吸器式潛水」,潛水員會攜帶裝有高壓氣體的鋼瓶(tank)下水,因此可以在水裡呼吸、長時間停留,通常一支氣瓶可以讓一個人下潛40~50分鐘左右,視深度跟個人耗氧量(技術)而有所不同。
「自由潛水(freediving)」的粗略定義,以及和「水肺潛水」最基本的差異,就是這是沒有依靠供氣設備,而是靠著閉氣,而在水底進行的活動。因此你也可以說,在「水肺潛水」出現之前,幾乎所有的潛水活動都是「自由潛水」,包含我們小時候在游泳池裡面短暫的閉氣潛泳,也是自由潛水的範疇,而自由潛水的起源,則應該追溯至世界各地的潛水民族,例如離我們最接近的台灣原住民海岸阿美族和蘭嶼的達悟族,數百甚至數千年來,一直都使用自由潛水的方式進行海裡的漁獵採集活動。
現代的自由潛水形式包含的範圍很廣,漁獵採集仍然是其中一種,另外涵蓋專業的自由潛水深度賽、泳池賽、人魚表演、單純的娛樂休閒、水下模特兒等等。
各種自由潛水的形式
世界第二危險的極限運動?
不知道何時開始,台灣媒體大量報導,指美國的富比士(Forbes)雜誌評論,自由潛水是世界上第二危險的極限運動,但是我並沒有在網路上找到這篇原文,反而找到一篇Forbes 在2002年的文章,列出世界最危險的5個運動之中,有一個是水肺潛水,一個是洞穴潛水(也是以水肺方式進行)。
對此我認為,台灣媒體用這種極度負面與不專業的方式,來博眼球與製造流量,造成對自由潛水沒有理解的人,只有「世界第二危險的極限運動」這樣的第一印象,是一件非常糟糕且可惜的事情,當然並不代表自潛不危險,而是我們在貼上「危險」的標籤之前,應該可以對這個運動有更多的認知。
自由潛水的意外紀錄
在比賽自由潛水中,死亡事件幾乎不曾發生過,從這項運動誕生以來,在全球舉辦的超過 80,000 場自由潛水比賽中,只有 1 人死亡,證明了自由潛水實際上非常安全。
在比賽之外,每年有更多的人死於休閒自由潛水。我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數字,但根據Divers Alert Network – 一間全球最大的潛水保險公司,又常稱為DAN,所收集的自由潛水事故和死亡報告,整理而發布的2019年度報告。2004年至 2017年間,共有955起自潛意外,表示每年平均至少有 51 名自由潛水員在這項運動中死亡,其中平均死亡率為73%,當然,不太嚴重的事故很有可能沒有被通報,導致看起來死亡率高得驚人。
每年51人死於休閒自由潛水意外,我相信這項數字一定是被低估的,因為許多休閒自由潛水意外並沒有被通報,以及DAN對於業務範圍外的國家,主要是歐美之外的國家的資料蒐集能力我認為不夠全面有關,就我自己的經驗,在台灣聽到的自潛死亡事故,約有8成是因為潛水打魚,而這些通常不會被歸類在休閒自由潛水事故紀錄裡。
看完數字後,我們再來回答一次這個問題,自由潛水危險嗎? 我會說是,但也不是。
在下潛3-4分鐘,超過深度100米的無數的比賽中,幾乎沒有人死亡,證明了危險的不是這項運動本身,而是大多數人的進行方式。
意外來自於哪裡?
在自由潛水中,我想將意外,或是說風險,大致分為兩個類型。
第一種是關於潛水運動本身的特性,當我們閉氣到了極限的時候,身體的血氧濃度持續下降,降至某個程度(約40~50%),我們會進入到昏迷的狀態,也就是常常聽到的BO (Blackout),在這個狀態是身體進入了最終的省電階段,或是生存模式,就像手機沒電了一樣,但BO在自潛中並不常見,就像你很少會把手機玩到沒電,把車子開到沒油刁車一樣。
BO本身並不會造成死亡,只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救援,絕大多數,可以說超過90%的Case 都是不危及生命的。因此,你是否是在一個安全的條件下BO,身邊有沒有擁有救援能力的潛伴,甚至戒護團隊,對於你的安全至關重要。
第二種則是環境風險,許多人是為喜歡大海而學習自由潛水,而大海同時也是一個瞬息萬變,美麗又可怕的地方,海洋的環境風險包刮了風、浪、海流等等,如果在不安全的天氣,或是不安全的海域下潛,那麼是有機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帶走的,因此,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環境評估能力,來確認我們是否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自由潛水,也因此在不熟悉的海域「請導潛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在比賽中BO的影片,BO並不致命,只要馬上救援大多數的狀況都不會有事
如何安全地進行自由潛水?
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說法是,如何把自潛的風險降到最低,如此一個大哉問,可以用10篇文章都回答不完,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初學者,或是想要但還沒接觸自由潛水人寫的,因此我列出最主要的幾項來討論。
1. 尋找可靠的教練/潛店學習
自由潛水目前最大的系統如AIDA, Molchanovs (抹茶),都在課程中有明確的安全規定,包含了潛伴制度、如何了解身體的極限、正確的裝備操作、安全程序、救援能力訓練等等,而一個好的教練,會教你你需要的正確安全觀念跟知識,除了知識本身,更需要大量的經驗,以及對風險評估的能力,跟對教練、潛店,是學習如何安全自潛最重要的起點。。
因為台灣的天氣、海況與訓練環境,相較於其他自潛聖地如菲律賓、地中海國家、紅海國家等,其實是比較不友善的,常常會有浪大流強的狀況,因此在在我的A2基礎班中,規劃了一個AIDA系統課外的章節,教學生如何判斷海況與風險評估,並且在上課過程,無論學科或是海訓,都會不斷強調「怎麼樣進行安全的自潛」。
2. 落實你知道的自潛安全守則
自潛的安全守則很多,許多人上完課,沒有持續接觸就會馬上忘記,但要全部列出來,你不如回去翻AIDA教育手冊,因此我想列出最重要的3點做提醒
1. 只跟合格的潛伴下水,絕不獨潛
不獨潛是自前的黃金守則,許多意外都是因為獨潛而發生的,國外有一句話是Dive alone, die alone,即使再膩還是要再次強調。而合格潛伴指的是身體狀況良好,有救援能力的潛伴,同時最好也事能力相當,並且互相信任的夥伴。
2. 配戴正確的配重
防寒衣不只有防寒的功能,同時也提供浮力,因此我們會搭配使用配重帶與鉛塊,來設定我們的中性浮力位置,我們絕不會把中性浮力位置配置在10米內,是保護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式。
3. 漸進的練習與嘗試
自由潛水被歸類是極限運動,但大多數的下潛都是不需要挑戰極限的,如果你已經可以輕鬆下潛10米,你下次可以挑戰12米,而不是直接跳到20米,不論深度或是潛水時間,當我們每次只往前推一點點的時候,「極限」就一點都不可怕。
3. 下潛前的潛水環境/風險評估
天氣(海況)是否適合潛水? 要去的潛點是否安全? 是每次潛水前你必須問自己的兩個大問題,而有評估環境風險的能力,除了知識本身,更需要大量的經驗!
千萬不要小看大自然的力量,有許多的氣象APP,例如我最常用的Windy & 中央氣象局網站,可以看到潮汐、海浪、風,做海象的預測和判斷,再決定是否能下水,以及進行潛點選擇,如果你缺乏這項能力,那下水前最好問問知道的朋友或教練。
如果是不熟悉的海域,建議一定要請當地的潛店教練「導潛」,導潛基本提供的服務,除了表面看到的浮球架設跟潛水戒護,還包含天氣(海況)判斷、潛點選擇、潛點帶領、裝備檢查等等,這些都是你所不知道的,但卻非常重要的事,特別注意,拍照不是導潛的首要任務,安全才是。如果是想來墾丁自由潛水,看看美麗的珊瑚跟熱帶魚,也歡迎來INNERBLUE找我們導潛喔!
結論
自由潛水是一個很年輕的運動,從早期的毫無規範,到近幾年安全規範、制度、知識越來越完整,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最重要的基本原則,希望越來越多人知道怎麼安全的進行自潛,然而絕對還有永遠都列不完的方式來降低風險。
自由潛水危險的不是這項運動本身,而是大多數人的進行方式,危不危險,取決於你有沒有正確的安全觀念與知識,而非你的能力,找對教練、落實安全守則、環境評估,在我的個人觀點來看,自由潛水甚至比水肺潛水還安全,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掌握之中,而非由技術裝備跟器材決定。
在台灣這個先禁國家,有著相對保守的社會風氣,如登山、攀岩、衝浪,總是被大量的禁止,但比起一味禁止,我們最需要的是「教育」,用正確的方式去學習,然後去理解「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,並有義務為自己的安全負責」,希望這篇文章讓對自潛有興趣的你,有更多正確的認識,如果你想找一個可以非常安全,用自在的方式,好好學習自由潛水的地方,歡迎來墾丁找我們INNERBLUE自由潛水,祝大家潛得開心,玩得安心,好好享受大海與自由潛水的魔力!
參考文章: Is Freediving Safer than Scuba Diving?The Answer is Surprising (indepthmag.com)